以美济心 用爱守护
口述人:张焰 知名画家
采访组:刘建国 赵亮亮
采访日期:2019 年4 月 27
采访地点:北京
以影会友
1992 年 , 我从四川省文化厅到西藏参与《西藏艺术全集》 的 编辑工作 , 后来在郭金龙 、胡春华等同期援藏同志的建议下 , 去 了自治区团委下属的 《 西藏青年报》 做摄影记者 。我喜欢绘画 , 报社经常有下乡的机会 , 我在为报社拍摄照片的同时 , 还可以收 集很多绘画素材 。所以, 这对于我来说, 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那时 ,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身在异乡, 我内心有着强烈的 创作欲望 。在西藏的五年 , 我把自己对大自然和艺术的热爱都倾 注于摄影和绘画 , 获得了非凡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 , 孔书记作为领导和长辈 , 对我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我和孔书记相识 , 是他在拉萨担任副市长期间 。那时援藏干 部经常聚 , 我陪着朋友给孔书记送采访稿 , 发现孔书记也喜欢摄 影 , 渐渐地 , 我们共同语言多起来 。他拍了很多照片 , 当时冲洗 彩色照片价格昂贵 , 黑白照片可以自己冲洗 。我就在他家里辟了 很小 一块地方 , 动手做了个独立的小暗房 , 方便在家冲洗照片。 我和孔书记的友谊就是这样逐步建立的。
有一次 , 山东省委书记陈建国带队来拉萨慰问孔书记 。孔书 记对我说: "你带着照相机 , 我家人来了 , 你拍照。" 我住在设计 院的房子里 , 孔书记接着我去宾馆 。我问孔书记 , 怎么不住家 里 , 住宾馆呢? 他说: "人多 , 人多。" 开始我还以为是孔书记的 妻子 和孩子来了 , 一去才知道 , 全是山东的领导同志 , 是来慰问 他的 。他把这些领导同志视为家人 。我当时拍了很多照片 , 后来 都作为文物征集上去了。
穿越高原
1994 年 1 月春节前 , 孔书记从阿里打来电话 , 问我在哪里过 春节 。我说可能就在拉萨过 。他问我想不想来阿里 , 我当然想 去 , 只是我不知道怎么去 。当时没有公交车 , 孔书记就安排我搭 边防部队运蔬菜的车来。
1994 年的雪下得特别大 , 新疆叶城到阿里的路也封了 。阿里边防部队没有蔬菜 , 只能派车去拉萨拉菜。 可拉萨也没菜 , 只好 从青海格尔木运到拉萨 , 再返回阿里 。从格尔木到拉萨上千公 里 , 从拉萨到阿里又是上千公里 。阿里军分区派出来的十二辆 车 , 在拉萨装了 满满的蔬菜。返回阿里途中 , 路过很多村 、镇 , 都没有宾馆 、招待所 , 只有兵站可以住宿 。一辆车上两名驾驶员 在高原大雪天慢慢轮流开 , 基本都是到晚上十二点才到一个兵 站 。这行程足足走了七天 , 过程十分艰难 。 等到了阿里 , 上面的 蔬菜冻得梆硬 , 下面又捂又热 , 卸下来之后只剩中间一层的还能 吃 , 整理后勉强装了四五辆车 , 其他的都变质了 , 只能丢掉 。
途中要穿越五六百公里的无人区 , 那里天气状况多变 , 经常 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遍历春夏秋冬 。一场暴雨 , 就可能把路冲毁 。一辆车开不到阿里 , 都是两辆三辆 , 因为第一辆车抛锚以后 , 后 面的车还能跟上 。 路上有很多小河都是没有桥的 , 只能涉水而过 。
我就这样长途跋涉到了孔书记家里 。 当时他正在输液 。 我问他 :“ 怎么回事 , 要不要紧? " 他说:“ 没关系 , 小事 。" 平时我们 经常打电话 , 这次能在阿里见到 , 彼此都很高兴 。他说: “ 你赶 紧上楼看看我拍的照片 , 主要拍的是风景和人文 。在拉萨拍和在阿里拍 , 地 域 不一样 , 风土人情也不一样 。"
当时孔书记状态不是很好 , 没在拉萨时有精神 , 我想可能是 因为阿里缺氧 , 而且他晚上睡得晚 。 我说:“ 你不能睡这么晚 , 对身体不好 。” 他说: “ 要写东西 , 很多时候也睡不着 , 这里海拔高 , 缺氧 。” 我说: “ 吸氧呀! ” 他说: “ 吸氧也不行 。” 我说: “ 那怎么 办? ” 他说: “ 没办法 , 工作嘛 。”
孔书记拿出很多照片和我交流 。他说 , 阿里这个地方自然 环境非常好 , 风土人情很特别 , 拍照片很容易出彩 。我说: “ 那 我们看看有没有时间去拍照 。” 他说: “ 要去的 , 等忙过了这段 时间 。”
孔书记非常忙 , 一起拍照的计划始终未能成行 。 回想起来 , 实在是很遗憾 。
雪地遇险
1994 年春节 , 农历的大年初一是藏历新年的大年三十 , 两个 节日只相差一天 , 汉族和藏族都过节 , 自然是很热闹 。但越到过 节 , 孔书记越忙 。 我和他一起开会 、一起出行 , 倍感他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一 月份是最冷的时候 , 从狮泉河到古格王朝遗址 , 也就两百 多公里的路程 , 但我永生难忘 。
我是在阿里军分区住了几天才去的古格王朝遗址 。 出发前 一天下午 , 孔书记把过节发的年货— 一 只卤鸡给了我 , 说 : “ 你到古格王朝遗址那边就没吃的了 。这儿还有一些罐头和生活 用品 , 还有 一 双羊毛靴子 , 你都带上 。 你穿的鞋 , 到那边不 行的 。"
当时我感到了孔书记对我深深的关爱 , 心里特别温暖 。孔 书记派了牵引车 , 一是送我去古格王朝遗址 , 二是送蔬菜到札 达县 。从狮泉河去札达县 , 早上 10 点钟出发 , 书记亲 自送我 到车上 。我和两名驾驶员同行 , 虽然只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 , 但是由于雪非常大 , 车只能像推土机 一 样 , 很慢很慢地往前 挪 。我们没有移动电话 , 孔书记只能给兵站打电话 , 问我们到 没到 。得知从早上 10 点出发 , 晚上 12 点还没到 , 孔书记就急 了 , 立即给札达县边防营的营长说: “ 人不能出事 , 一 定要找 到他们! "
其实他说这话时 , 我们已经出车祸了 。 当时我们正在翻山 , 但雪太大了 , 看不到路 , 我们只能顺着电线杆走 。左边是悬崖 , 还不能靠左边走 。我们的车靠右边太近 , 一不小心侧翻了 。当时 海拔5000 多米 , 我们的车虽然有牵引 , 但是车身太重 , 陷在雪地 里出 不来。
冒着零下20 多度的严寒 , 我们都拿起了铁锹铲雪 。一开始还 不知道车的后面放一沓一沓的手套干什么 , 后来我才知道是铲雪 时用的 。铲不了多少 , 手套就黏在铁锹把上了 , 松开 , 再套个手 套接着铲 , 手都冻得失去知觉了。
当时 , 我们三个人的生命全靠车的发动机的热量维系 。车是 双油箱 , 去之前 , 军分区的刘司令员专门对驾驶员说 , 把两个油 箱都加满 , 跑几个来回都不成问题 。其实 , 就是怕中间出什么事 情 , 结果防不胜防。
天气冷 , 我的长胡子上都结了冰 。 我一碰 , 胡子都断了 , 眉 毛也是 。车前面的玻璃结满了霜 , 我趴在方向盘上 , 车只能靠发 动机提供热量 , 但又不能把窗户关严 , 两边开个小缝。 我冻得失 去了意识 , 还出现了幻觉 。 再后来我觉得很热 , 脱掉了大衣和 毛 衣 ,头上全是汗水 , 像洗桑拿一样 。这其实已经是典型的失温症状 , 身体对外界温度的感受已经紊乱了 。过了一会儿 , 又瞬间感 觉到刺骨的寒冷 。我 一 动 , 发现汗水已经在衣服上结成了小冰块 。 两名驾驶员一看情况不对 , 就用大衣把我紧紧裹住 , 这样 我 才慢慢 醒了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 , 孔书记一直在跟札达县边防营的营长沟通 , 让他们赶紧出发 , 尽快搜救 。第二天天亮了 , 部队官兵终于找到 我们 , 车已经快被厚厚的雪完全掩埋了 。 后来知道孔书记一晚上没睡 , 一直在等电话 。他们刨开雪 , 看到我们状态尚可 , 就赶紧 给孔 书记回电话。
没有孔书记 , 我可能就没命了。 是孔书记用他的真心守护着我 。 那年的雪实在太大了 , 我被封在札达县整整一个多月 , 拍了 很多照片 。 回来后 , 阿里的行署专员对我说: " 查了一下 , 你是 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大雪封山后去古格王朝遗址的记者 。" 那可是 鸟都飞不 进 去的地方 , 我居然去了 , 这真是职业生涯中一段极为 难忘的经历 。
后来 , 我就回拉萨了。最后一次见孔书记 , 是在1994 年的七 八月份 , 他来拉萨出差 , 带着两个孤儿到我画室 , 说 , " 给你拿了两简咖啡 , 铁简的" 。我一般画画是从晚上画到凌晨 , 然后就睡不着了。别人喝咖啡提神 , 我喝了咖啡反而能睡着 。孔书记知道这一点 , 专门 给我带了两简。 没想到 , 一简没喝完 , 另外一简 还没开 , 就接到了孔书记去世的噩耗 。

丹青告慰
我和孔书记是很好的朋友 , 之前我承诺给孔书记画一幅画。孔书记说: “ 好呀 , 你画什么都可以 , 我都要 。" 但是 , 还没画 , 孔书记就走了 。
一直以来 , 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兑现这个承诺 。 书记去世之后 , 我终于完成了这幅画 , 画的是书记看望一位藏族老阿妈的情 景 , 从起笔到完成 , 大概用了半年。 这个场景并不是我亲眼看到 的 , 而是根据其他见证者的描述 。
画中 , 老阿妈手关节膝关节都是变形的 , 她疼痛难忍 , 孔书 记撕开膏药 , 轻轻地为她贴上 , 以减轻她的痛苦 。 绘画作品不像 文学作品那样描述得非常清晰 , 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传达信息 。我 没有画书记开会或者见很多人的场景 , 而是将绘画融入生活 , 所 塑造的 书记的形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要被人仰望的 , 而是深入 群众的 、贴近百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