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8 版权所有: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www.kongfansen.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繁森路一号 鲁ICP备19061134号
预约咨询电话:0635-8420016 办公电话:0635-8421662
邮箱:kfstzjng@163.com
责任编辑:郜雪梅
时间:2018/11/30
来源:聊城日报
编者按:
11月29日,是孔繁森殉职24周年纪念日。
24年前的这一天,孔繁森把鲜血和生命献给雪域高原,献给党和人民,留下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来的模范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是我们聊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这24年来,孔繁森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拟表彰100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孔繁森光荣上榜,殉职纪念日正好在公示期内。前不久,孔繁森的光辉形象入展国家大型专题展览《伟大的变革—榜样的力量》,观众们在他的形象前驻足、凝思、追忆。这也表明,孔繁森精神正融汇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因与血脉,凝聚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持久动力。
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今天,我们对孔繁森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孔繁森精神外化为加快发展的不懈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本报今日特别推出“怀念孔繁森”纪念专版,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未曾远去的孔繁森
——写在孔繁森殉职24周年
记者丨赵宏磊
孔繁森和他收养的两名藏族孤儿
11月29日,孔繁森的墓前。
不远千里赶来的原阿里地委秘书长柴腾虎,眼泪再次夺眶而出。每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柴腾虎都会来聊城缅怀孔繁森,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孔繁森墓碑上的这幅传遍遐迩的挽联,正是他当年追悼孔繁森时所作:“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狮泉河水清澈依旧,冈底斯山悄然矗立。时间或许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孔繁森的理想信念、人格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岁月或许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他的精神将超越时空,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
24年来,孔繁森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其热爱人民、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良好作风,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依然让世人仰视,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每个人!
一
1994年11月29日,意外突然而至。
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孔繁森遭遇车祸,不幸殉职。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两次援藏,历时十载……孔繁森以自己的生命奏响了“支援西部、建设边疆”的雄壮乐章,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集中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实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党性与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孔繁森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孔繁森精神既是齐鲁文化孕育的硕果,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滋养的结晶,代表和体现着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孔繁森的身上,既能看到聊城人民的各种最优秀品质,更能看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孔繁森,是聊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孔繁森精神,是聊城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发掘和诠释孔繁森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密码,用更加鲜活生动的孔繁森精神来培养干部、教育干部、塑造干部,为聊城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今年6月28日,市委书记徐景颜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繁森精神座谈会上这样指出。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更应当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开创新时代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二
11月29日,茌平县李显明村的李福芹老人,早早地就来到孔繁森的墓前缅怀。他还随身带来了一把菜刀,捐献给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1975年,繁森同志在村里包村时,帮助过村里很多的人,这把就是他帮我家砍猪草时用的菜刀。”时隔多年,回想起那段时光,李福芹老人还是记忆犹新。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是孔繁森同志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是人民公仆情怀的集中展示。
孔繁森也实现了言与行的完美统一。他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始终做到视藏族老人如自己的父母,待藏族孩子胜自己的儿女。风雪中,他脱下身上的毛衣毛裤,送给挨冻的老阿妈;在乡下,他掏空口袋,把钱给有困难的藏胞,用嘴给藏族老人吸痰,用心窝为藏族老人暖脚,甚至为了养活两名藏族孤儿去卖血。
1993年春的一天,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看着他那已经斑白的鬓角,婉言劝道:“您这么大年纪了,不适合献血。”他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殷红的鲜血,从孔繁森的体内缓缓流进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流淌着滚烫的为民情怀。
弘扬孔繁森精神,就要学习他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把西藏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把西藏的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以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爱民、亲民、为民的本质特征。孔繁森把爱人民视为爱的最高境界,时刻把藏区贫困百姓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群众当成亲人,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爱人民的崇高境界和公仆情怀!
三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由于工作出色,他被留在西藏工作,调任阿里地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有一次阿里地区发生雪灾,孔繁森亲自奋战在5000多米山区一线,挨家挨户分发物资,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已经透支孔繁森的身体,感觉到身体不妙的孔繁森写下了一份“遗书”。
“孔繁森在遇难之前,包括‘雪地遗书’在内先后有三次遇险,从中能够看出他的担当和品质,他无愧是和平年代的英雄。”11月29日,孔繁森纪念馆馆长高杉对记者说。
从部队到地方,从鲁西到阿里,孔繁森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轨迹。当有些人梦想用金钱铺垫所谓灯红酒绿的理想生活之路,他却跨越万里关山走向艰苦的青藏高原;当一些人挖空心思,奔走于个人的生前之途,他却埋头耕耘在雪域边关。
面对阿里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说,“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在孔繁森的领导和带动下,阿里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孔繁森为阿里地区的经济建设,为阿里人民的脱贫致富呕心沥血。在他遇难的前4天,他还在考虑阿里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写下了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是他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份文字材料。
弘扬孔繁森精神,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良好作风。尤其在当前,聊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市上下更要以孔繁森同志矢志改变阿里贫困面貌的奋斗精神为榜样,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努力提高聊城的综合实力、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
浩瀚的星河中,孔繁森这个名字一直闪烁着,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个节点上,我们要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听听他说的话,看看他做的事
——感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耿耿初心
作者丨高杉
1992年,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冒着余震前往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言行是否一致,全面观察其言语和行动,才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我结合孔繁森经常说的几句话讲述他的故事,看一看孔繁森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
孔繁森是一个没法尽孝的大孝子、难以顾家的好男人。通过孔繁森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选择,可以看到他舍小家顾大家,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奉献意识、牺牲精神和党性觉悟。
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母亲年高,妻子身体不好,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并且是靠在农村种地维持生活,他该怎么抉择?孔繁森说,西藏缺少干部,急需支援,我这样的年轻县级干部不报名,难道还让党点名?再说,谁没家庭,如果以此理由不去西藏,党交给的援藏任务谁来完成?
7年后,作为山东省援藏干部的总带队第二次进藏,他知道缺少父爱对未成年的三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他更担心风烛残年的老母亲能不能等到他的归来。他默默站在母亲身旁,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旁,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孔繁森声音哽咽了。“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别喝冷水……”孔繁森扑通跪在母亲面前:“娘,您要多保重!”老母亲压根不会想到,年富力强的儿子竟会走在她的前头。
5年后,他在藏工作期满,终于可以回家为母亲尽孝、陪伴老婆孩子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党委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能不能留在西藏到阿里工作一段时间。他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回山东的机会,继续留在高原。
“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孔繁森是一个三次大难不死、最后不幸倒在考察工作途中、牺牲在和平年代的人民英雄。
1980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组织救灾不慎落马摔伤,是藏族群众抬着担架,跋山涉水30多里把他送到了医院。第一次援藏期满,他回到聊城,在写给当时在岗巴工作的甘肃援藏干部殷怀德的信中说,“我虽人回了山东,西藏把我的灵魂留下了!”
1989年11月,孔繁森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底骨折,还未完全康复,他就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16所中学看望藏族班的学生。由于这次车祸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孔繁森留下了右眼成像重影、颈腰损伤的终身残疾。
1994年2月,一场暴风雪让阿里雪上加霜。孔繁森率工作队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2月27日凌晨,孔繁森感到头痛欲裂、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让有着他医学知识的他预感到了死神的来临。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交代,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对老母亲、妻子、孩子的无限深情。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车辆颠覆发生车祸。托里县军民在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年轻的战士排着长队准备鲜血,最终也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三次大难不死的他,这次却未能遇难呈祥,留给亲人无穷的哀思,留给后人不尽的怀念。
“能为他人解决点困难和痛苦,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孔繁森常说,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
在拉萨,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每次下乡都携带着小药箱,自费购买高原常见病治疗药品,在工作之余,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送医送药,每年在这上面的花费有几千元,虽然对整个藏区人民的医疗需要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对每个具体的病人,往往是救人于危难。
孔繁森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把他记在心中。当地人称他为“活菩萨”,把他的照片供奉起来,为他念经祈祷。当笔者问曾受孔繁森救助的一位老阿妈“孔繁森书记是不是像你的儿子一样好”的时候,老阿妈的回答出乎意料,“不,他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死了,我的福气没了!”
我市开展孔繁森殉职24周年纪念活动
记者丨赵宏磊 王军豪
纪念活动现场
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殉职2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孔繁森同志的好友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带着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来到孔繁森纪念园,深切缅怀孔繁森同志。
上午9点,一行人来到天福园,共同缅怀这位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三严三实”好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公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发表致辞。高杉说,我们怀念孔繁森,怀念他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的信仰;怀念他始终爱党、信党、护党、为党,坚决维护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忠诚;怀念他始终坚持实践实干实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担当;怀念他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初心。
随后,连续24年每年专程来聊参加悼念活动的孔繁森生前好友、阿里地委原秘书长柴腾虎发言,深切表达了对老领导的怀念和追寻孔繁森的足迹、更好地宣传孔繁森的决心。仪式最后,全体人员向孔繁森塑像敬献花篮及鲜花,并清扫了孔繁森同志纪念园。
活动结束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负责人及孔繁森好友专程看望慰问了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并合影留念。
同一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拉萨烈士陵园,孔繁森在拉萨工作时的通讯员、西藏空港新区主任崔健勇和孔繁森收养的两名藏族孤儿曲印、贡桑也来到孔繁森墓前祭扫。
Copyright © 2018 版权所有: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www.kongfansen.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繁森路一号 鲁ICP备19061134号
预约咨询电话:0635-8420016 办公电话:0635-8421662
邮箱:kfstzjng@163.com